书籍相关-一瞬的真实
当凶手犯罪不仅仅为了杀人,甚至抱以一种塑造艺术品的庄重,我竟欣赏起这虚拟的罪犯。
泄底慎入
1 | 书名: 斜屋犯罪 |
倾斜的房屋,怪异的人偶,跳舞的尸体,接二连三的死亡,错综复杂,虚情假意的人际关系,死亡的阴霾在流冰馆内散布得淋漓尽致。
推理小说迷们总喜欢开玩笑说“聚会必有命案”,封闭的别墅,不可能的密室,无从探寻的动机,巧妙的排列组合,形成匪夷所思的犯罪,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读者总是乐此不疲地对此津津乐道。
暴风雪的晚上,平庸的司机上田被杀,似乎没有人有动机。尸体在跳舞,雪地无痕,人偶格雷姆散落,难道是人偶作祟吗?人心惶惶,赶来的警察却毫无头绪。雪花纷飞,开个也许不太恰当的玩笑,斜屋的故事,拿来做应试教育的阅读考试怕是很合适,天气的陪衬,人物的言语,隐藏的心理,不起眼的伏笔,都让人喜爱。而第二夜在警察眼皮底下发生的命案更是不可思议,这是一个,看似无解的谜。
死亡的气息笼罩着整个流冰馆,我们的“厕所侦探”直到全书3/4处才缓缓出场,却像个疯癫的算卦先生,大言不惭不再会有命案,却不想不仅出现第三宗密室杀人,甚至还有一场好在被及时扑灭的小火灾。
但凡读推理小说,真相总是吸引人的。沿袭本格派的优良传统,虽说是新本格,也少不了挑战读者的设定。苦于自己哪有这般智慧,看着这流冰馆的建筑构造图已是眼花缭乱,更别说去破解斜屋命案的真相。看到精彩之处,倒忘了课堂,深陷其中。我们的“厕所侦探”并没有让我们失望,原来这一切不过是看破人心的引蛇出洞,只为击中凶手的软肋。大概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软肋吧。真相的托出,侦探与凶手的对白,岛田的呈现让我觉得侦探和凶手似乎找到了彼此的灵魂,大有相见恨晚之憾。
惊叹于手法,更惊叹于真相,或者说真相背后的故事。这桩犯罪已经不是为了复仇吧。读者们对此书的评价不一,于我而言,很是喜欢。为了一宗犯罪,不惜斥巨资,为此量身定做,终于,等到天时,地利,人和。让人不得其解的无动机犯罪竟只是为了能亲手完成另一宗犯罪,或许称之为艺术更恰当些。读及真相,不自觉地会把凶手视为艺术家而不是罪犯。像是雕琢艺术品一样,斟酌犯罪,让我不得不惊叹出身设计专业的岛田老师的天马行空。本书前文附的褚盟一篇评论《病态中的建筑美学》,以这样一段文字来评价岛田老师,和《斜屋犯罪》这本书:
读岛田庄司的书,总会情不自禁地为这位天才折服。如果他不写推理小说,一定是位出色的评论家;如果他不写评论,一定是位出色的音乐人;如果他不搞音乐,一定是位出色的建筑师。读过《斜屋犯罪》,相信没有人会对这样的断言表示怀疑。
的确,这样一种“天上的谜题”并不是随手可得,随时可造,无论是“流冰馆”的建筑构造还是格雷姆的传说,读罢完全接纳这就是这个故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人笑称如此煞费苦心谋划犯罪消耗的财力心力都过于庞大,倒不如雇请职业杀手,何必多此一举。他们说的不无道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一直认为岛田在《斜屋》中塑造的凶手更像是一名艺术家。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尤其喜欢文末凶手的自白:
我的周围充斥着谎言,那些虚伪的言语仿佛耳垢一样附着在我的耳道里,甩都甩不掉。身边的人只会说是是是和好好好,对于我说的话也只是一个劲儿地奉承。但我感觉自己成功地破坏了一部分这样的生活,年轻时存在于身体周围的真实感又回来了。
我想要变回原先的自己,哪怕只有一瞬,变回那个拥有知心朋友,单纯但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所以我才要遵守约定,遵守这个四十年前,我和自己定下的约定。
喧嚣,重复,虚假的世间,让人沉溺,又让人厌恶。谢幕,终于回归自由。
“跳跃的人偶,一瞬的真实。”
Jumping Jack Flash!
写在最后
很早就听说过岛田的这本书,不过一直没有机会读到。这次缘起福尔摩斯侦探推理阁
5月的推理小说讨论会讨论此书,写此文的念头也是由本次讨论会产生,借鉴了不少主讲人无盐城的解析和整个推理讨论会中的思想碰撞。此书的最新版是新星出版社的2012版,似乎已经脱销,我翻遍若干个图书馆终于借到一本破旧不堪的2008版(个人还比较喜欢这个版本的封面)。还书日子在即,以后有机会也许会再读。时下是考试月,专业课考试在即,依旧无法抑制写下此文的冲动。或许,
这也是种"一瞬的真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