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相关-求职小记
1 | 书名: 求职记 |
简评&求职小记。
最近正是自己找工作的时候,读这本书非常是时候,很多经历和想法都颇有共鸣,也借书籍相关写写自己最近求职的经历和感受,全文有点长(预警!)。不过书中的主人公们都是大三的春季就开始准备求职了,然后在大四秋招的时候开始求职。我算是比较晚的了,年后才开始求职,投递简历。书中的主人公们主要是媒体领域的求职者,也包括出版行业。这个领域我比较陌生,自己的求职方向是软件、电子一类的公司,和故事中的背景几乎没什么关联,不过经历想法倒有很多共通之处,大概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求职的过程都有类似的经历吧。
书中的主人公们从开始准备求职时就互相帮助和学习,七个人从始至终都互相帮助,在比吕氏掉队的时候即使忙碌也前往他的家中陪伴,虽然最终比吕氏没能赶上应届生的求职潮,算是这整个理想化的故事中的一个缺憾,但七人几乎没有太大的矛盾出现过,很是令人羡慕。
刚开始求职小分队的选择是分组讨论的练习,也即无领导小组讨论。这种讨论项目在大学的社团面试中也有出现,既考验团队合作又关注个人能力,文中对这一部分做了很细致的描写,也对五个人每个人的优势和不足做了很细致的分析,对于求职中遇到这一环节的求职者应该很有帮助。我在大一时候面试的两个社团都有这一环节,很巧的是,在这两个社团中分到的这两个小组,最终都没有人被淘汰,两个小组的成员都是全体成为了后来的伙伴。我不知道求职中的无领导小组讨论有没有这种可能,但我以为这至少证明这个小组讨论虽然每个人是竞争关系,但更是合作关系。我在本次求职的过程中没有遇到这个环节,但也许是因为大部分投递的公司和岗位都在初期就被拒绝了的缘故吧(笑),没过简历初筛的也有很多,到目前为止,也只参与了一个公司的面试,今天幸运地收到了签约意向的邮件。而另一个本地的电子公司则在接收了我的简历和成绩单之后就联系了我甚至希望我近期就过去实习并发了offer。和故事中的千晴类似地,将此作为了自己的保底选择。这就不得不提到工作地点的选择。
说起工作地点的选择,这应该是所有求职者都不得不优先考虑的主要因素吧。选择离家近的工作,在生活上的负担更小一些,不过对于大部分不是位于一线城市的人来说,也是相当于需要放弃很多的工作机会。刚开始,想尽可能在本身的较为发达的地区寻求工作机会,求职领域的公司数量远比广东省少得多,也试着投了几个,后来担心着寻不到工作,索性还是把沿海地区较为中意的公司投了。选择在哪里工作的迷茫一直充斥整个求职过程。故事中除了良弘投递的范围比较广泛以外,其他人基本都有比较明确的目标,面试地点都在距离不太远的地方,面试的选择并不算多,准备起来也有针对性。如果不是本次疫情的缘故,可能大多数学生的选择也是如此,大多数企业也是在本省的学校设立宣讲会和面试点较多。而本次疫情则给春招带来了很多的变数, 没有了面试地点的限制,远程面试的地点选择范围更为广泛。因为一直担心找不到工作,春招也已经接近尾声了,不像故事中的求职小分队大多有明确的目标,我投了不少简历,大部分没有反馈,从年后开始求职以来,也是一直焦躁不已。
求职小分队的下一步是写简历。故事中的惠理子这样形容简历:
我觉得简历更像是相亲时递的帖子,向对方推销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会干什么。虽然是个很蠢的做法,但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办了。
求职小分队对包括简历填写等的求职技巧都学习了很多,故事里提到读了十几本参考书。与此相比,我几乎没怎么看过这一类的信息,大多数推送或者求职站都会推送这一类消息,内容也是基本大同小异。七人准备的简历除了基本信息外,还包括自荐文,大学生活报告等。相比之下,目前实行网上招聘的很多企业都采用了类似的招聘系统,让你填写,自动生成模板。正好那时候读到一首诗《个人简介》,虽然也向往诗中单纯的简历,但却只见:招聘系统缭乱纷杂,列数个方格,请你裁剪自我,明码标价,高声叫卖,汇成比特自流,换来垃圾邮件。(注:很多的招聘邮件都被邮箱自动划入了垃圾邮件。)少数有几家公司会让求职者将简历发送到HR的邮箱。我后来应聘的公司就要求应聘者投递中英文简历,中文自我介绍视频,英文活动经历介绍视频,成绩单,考级成绩等等。不得不说为了对于一个不自拍的人来说,拍视频真是件很头疼的事情,虽然之前英文外教老师也曾经布置过这项作业。选择了用电脑摄像头拍摄,期间因为太过紧张或者忘词或者说错,大概重复试了一二十次。早上发简历,可能也有辅导员推荐的因素,当天就接到了公司的电话询问是否有意向担任校园大使,觉得自己不能胜任,另外那段时间家里也有事就推辞了,还有点担心会不会影响后面的面试。这是我经历的最复杂的简历投递。
故事中千晴在开始求职前还拜访了求职单位的学长学姐。现实公司中也大多有一个内推码机制,我几乎都是空白着,本来所谓的内推不应该是学长学姐认识举荐才诞生的吗?现在几乎各大求职群,论坛,公众号都遍布着求职内推码的消息,感觉已经背离了内推码这一机制。在开始求职后,故事中,求职小分队大多经历了笔试,面试,二面,或许还有高管面试这些环节。在后来面试的电子领域的公司没有笔试流程,而前期投的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偏纯软件研发的则纷纷需要笔试,我这个半路出家非科班出身的半个计算机专业几乎是全军覆没。因为疫情缘故,笔试统统在线上举行,或许比线下还要严格,一边要开着摄像头,一遍要开着手机小程序监控,浏览器不能切屏,且要开启屏幕共享。但故事中的求职小分队大多在笔试后固定时间内就能收到通过与否的通知,而现实之中,很多企业可能因为应聘者众多,既没有给通知的具体时间,也不会发未通过的信息,甚至连求职状态都不会更新到笔试环节,期间只有一家公司发邮件告知仍在处理。说起来,因为这个细节,尽管没能通过筛选或者笔试,倒是对那些发了不通过的邮件的公司有了好得多的印象。
故事中主要写了千晴的求职经历,包括她几次的面试过程,我正好也是在面试前读完本书的,多少有点启发,千晴在第一次高管面试轮不幸被淘汰,最主要还是因为没能实事求是吧。我在收到签约通知的这家公司一共进行了三轮面试,虽然校招群里大部分人似乎都只有两轮,HR曾经跟我说是换了一个岗位,再面一次,但面试时经过询问,似乎还是原来的岗位,也不太明白是怎么回事。面试都是通过手机的视频会议软件进行的。第一轮面试10分钟,有两个面试官,一个负责中文,一个负责英文,在面试开始前没多久,在群里看到了之前面试的学生提到有英文面试,虽然没多少时间准备,但最少不是措手不及。第一次线上面试,完全没有经验,拿着手机面试,光线也没有调好,幸好只有10分钟,否则手可能撑不住了(笑),后来有了经验就改为放在固定位置了。一面,面试官提的所有问题我都回答得磕磕绊绊的,如果我是面试官我估计都把自己刷了(笑)。英文面试中面试官提了几个很简单的问题,虽然都能听懂,但对于久没说英语的人来说,回答起来总找不到词汇,也是断断续续的。面试完非常忐忑地等待结果。一面完的第二天,收到通过和下一轮面试的通知。二面只有一个面试官,面试持续了40分钟,面试官相当随和,整个面试过程就像是平常在请教和探讨问题的氛围,主要是问简历上写到的内容和职业规划,开始时面试官问了能不能用英文面试,所以前半段面试也是英文,有了上次的经历,这一次英文回答就流利了一些,面试完总体感觉还好。后来又收到再次面试的通知有点惊讶,不过因为HR说了是换了岗位也就没在意。所以第三次面试时,自我介绍的时候有点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靠了,就问了面试官,面试官给的回答是没有换岗更是惊讶,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情况,甚至怀疑是不是又被打回第一轮了。这次的面试官有三个人。自我介绍后是几个简单的技术问题,有两个完全无法回答,只简单的听说过,没有多少了解,到底还是半路出家,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仍有很大缺漏,还有一个问题回答得不全,至此我都差不多觉得自己的面试已经凉了。倒是面试官还很体贴地解释了为什么这么问。后来的问题就基本是关于简历上的内容、未来规划、自身性格了。整个面试过程大概30分钟,面试完觉得应该没戏了,但最后面试官在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时倒非常细致也非常耐心,甚至还拖延了原定的时间,本来已有另一位学生进入了会议,面试官让其先退出,回答完了我的问题才结束了我的面试。今天收到邮件时相当惊喜,因为自己也对这个公司抱有好感,不过同时还收到了其他公司的拒信(笑)。
总体而言,与自己的求职经历相比照,故事中虽然有比吕氏这样因恐惧闭门不出而错过校招季的遗憾,但整个故事还是比较理想化的,对于公司选择,笔试,面试流程都描述得很详细,对于求职者多有帮助,但如果以为这就是现实,那可能会失望吧。听别人讲起求职的故事很简单,自己成为故事里的人可不一定那么有趣啦。我以为虽然求职的领域多有不同,但求职的过程应该是大多相似的,本书的故事虽然理想化,却也真实,也给了我面试过程中不少的帮助~大多数人应该都会多少有点共鸣吧!